浅谈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发布时间:2009/9/9 浏览次数:86
 

大亚湾霞涌中心小学   张贵雄

[摘要]新课堂是开放而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的求学境界,课堂教学的收放自如是尊重学生思维的新境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是促进民主课堂的境界,巧抓瞬间资源,促瞬间资源的活用境界。

[关键词] 课堂 和谐 民主 思维 境界 

新课改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教师的心田。新课程开放而富有创新力,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努力创设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求学境界

“亲其师、信其道”,首要的便是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情绪。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的教师。我们应让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例如:课堂上,教师能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间的差距。每一节课都带着良好的心境,把真诚的话语、信任的目光、和蔼的微笑带给全体学生,用真爱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当教师对学生说:“你的朗读很有感情!”“你的表情真好!”“你写字的姿势很端正!”时,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强烈,写字更漂亮,朗读更动听,情感更丰富了。当老师对学生说:“你的见解真独特,老师都真喜欢听你回答问题!”时,学生就更敢于发表意见,也不时地会有他们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创新氛围。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教师在上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二、课堂收放自如,尊重学生思维的新境界

“放”不是放任而是指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例如特级教师袁瑢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谁在前?谁在后?你的根据是什么?这里的“一前一后”,对表达课文的寓意很重要,而从字面上看,学生又是能够理解的。学生经过讨论后,都认为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只是所找的根据各不相同:有的是从插图上看到的,有的是从课文语句理解到的。甚至有学生提出,如果狐狸把“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说成”我跟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老虎就有可能戳穿它的诡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由此可见,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再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

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悦诚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有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的生命是何等的宝贵,邱少云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被火活活烧死,死得不值,我觉得他很傻。”这位教师居然赞许:“你真了不起,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堂是师生想象力任意挥洒,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案例中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真正的激励应该是对事实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真实的评价并不隐瞒学生思想与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与缺点。肯定该肯定的,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司与理解;引导该引导的,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这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真正尊重,才能真正使学生信服。

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它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笼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三、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促民主的课堂境界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民主、交流的、开放性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地位。

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课堂中充盈着竞争气氛,而不是双赢的过程。因此,近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的主体性发挥,过分地落在学生自学上。课堂教学艺术不乏会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于全班教学、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常被用于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而真正需要集思广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高层次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小组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中貌合神离,只是“孤独的个体”,没有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气氛。

例如:一位青年教师的作文课,上课铃已经响过了,同学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子上都摆着同学们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并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学生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话刚说完,同学们就热闹开了。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闻,有的离开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切开,美滋滋地尝一尝……

这位教师打破传统的、整齐的座位编排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随意而坐,这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自由感”,从而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同时,教师又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这样给孩子们创设相应的情景,往往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学习,令老师及学生头痛的作文课也能如此快乐。

创建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教师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在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四、巧抓瞬间资源,促瞬间资源的活用境界

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间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教学《乌鸦喝水》时,学生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教师的一句“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消除了学生的恐慌,丰富了课堂内容;教学《要下雨了》时,正好外面乌云密布,我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观天说感受,突如其来的“干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教育资源。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巧抓善用。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实践中,尽情释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使每个学生都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展现自我,自由地放飞梦想。

 

参考文献:

①《小学教育学教程》胡寅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

②《心理学》王新如主编。—新世纪出版社,1994年5月。

③《语文新课程例谈》王中敏著。—语文出版社,2003年9月。

④《新课程语文教育随》孙春成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⑤《名师教学机智例谈》雷玲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⑥《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