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发布时间:2009/9/12 浏览次数:83
 

对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霞涌中心小学   李伟光

内容提要: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于综合性强,决定了作文训练的难度大。教师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质量如何,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然而,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旨在对长期以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小学作文教学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封闭僵化的教学体系作出反思,结合小学作文教学实践,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改革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对策,探索作文教学的规律、方法和趋势,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力求建立一种全新的小学作文教学机制。这个新机制,应该是以“人”为本位的,从儿童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的,能将人的性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等人文教育因素与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技能技巧获得统一起来的,将课内外融为一体的、开放的,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上的作文教学机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及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九年制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比重之大。然而,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长期以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小学作文教学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封闭僵化的教学体系作出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改革小学作文教学的规律、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现阶段小学作文教学常见以下“症状”:

 1、“经济快餐”型:许多作文指导课中,部分教师不问对象,从选材立意、安排结构到遣词造句,无不周到地为学生提供各种“经济快餐”:代立中心,代列提纲,提供材料,提供范文,更有甚者,教师口述作文,学生记录成篇。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去认认真真地观察事物,踏踏实实地完成自己的生活与阅读积累,独立思考“写什么”和“怎样写”。教师的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自食其力”、磨炼意志毅力的机会。长此以往,必养成观察、思维与积累的惰性,而懒于阅读,疏于观察,怠于思考,必然不能练就观察、思维、表达的硬功。

2、“范文囹圄”型:作文指导课,教师不鼓励学生“我笔写我口,我笔诉我心”,而是过多地用范文示例,使学生深陷“范文囹圄”,形成对范文的盲目崇拜。他们认为自己经历的事没有范文上的“有意义”而不敢采用;自己的语言没有范文上的“规范”而不敢见诸于笔端;自己的思路没有范文上的顺序“有条理”而不敢打破其固有程序。“唯尊师言,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形成学生思想方法上的偏差:“唯书”、“唯师”,不能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看不到自己的潜力,没有自己的见解,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

3、“面壁而作”型:“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作文是写给谁看的,以为仅仅是写给老师看的,成了没有交际对象的“面壁而作”,难以产生那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直接交流时的愉悦感和表达冲动。而缺乏这种内在的情感和需要的驱动,作文成了强制性训练。作文的教与学往往是为了谋求考试中的高分,自然就是“奉命”而作,“迎合”而作,仿作、套作成风。学生每写一次作文便经受一遍痛苦的折磨。我曾到一所乡村小学抽查了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亲自做过的事情。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几乎都写洗衣服、做饭之类的事情,导致了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试想:这样培养的学生还有一点个性特点吗?他们今后还有更大的发展吗?

4、“被动应付”型: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对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样,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大多做不得主,总体上还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誊正——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教学结构。这种结构把学生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不是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了认识和体验,萌发了表达的愿望,然后提笔写下自己的见闻、收获和情感,而是带着老师给的题目去“找材料”;作文不是“情动而辞发”而是“主题先行”。命题式作文的“题目+要求”的格局,使学生作文前必先花功夫去揣摩意图,弄清要求,然后再“代圣人立言”,诸多束缚,放胆不得,犹如带镣铐跳舞,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有的老师不把小学生的作文看成习作,搞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加压加量的“开发”,要求立意深,选材新,内容“有意义”等,拔苗助长,学生思来想去不敢动笔,作文成了苦差事;教师不给学生以选择表达形式的自由。训练主流拘泥于“记叙文”。凡此种种,使学生作文“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捆绑式教学,如何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创新?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从以上列举的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作文教学长期低效、思维僵化、泯灭个性、假话连篇等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准语文教学新一轮的改革开始。作文教学改革也顺时而动,作文教学要从语文新课标中领悟教学的新理念,重新审视作文教学的改革,把握作文教学的趋势,切实做好作文的教学工作: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总目标第八条中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程标准从四个不同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一阶段重在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口”的放胆文。第二学段重视对学生作文自信心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习惯,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学会与人分享成果。第三学段继续提高作文能力,同时掌握作文方法,学会修改作文。第四学段突出强调作文的情感、个性化、养成习惯以及掌握作文的基本技能的要求。

要改变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新课标理念出发,从教学观念上予以根本的变革,建立一种全新的小学作文教学机制。这个新机制,应该是以“人”为本位的,从儿童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的,能将人的性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等人文教育因素与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技能技巧获得统一起来的,将课内外融为一体的、开放的,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上的作文教学机制。

1、        关注人性本真,发展儿童语言。

我们的时代是向上的,社会是健康的,学生的生活是五彩的。我们不需要将“观点正确,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立意深刻”等列为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对学生作文的思想性应当有信心,不能脱离实际地要求学生作文立意的深刻新颖,如果小学生的作文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思,“立意”愈高,人格将会愈低。作文训练自然有写作技巧,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要求。但是小学作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语言。因此,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不要强求儿童选材典型,结构独特严谨;不要希望全体学生的作文文句生动优美,但要要求学生作文文句具体清通。

我曾引导四年级学生,先进行放风筝比赛,然后才让他们写一写。我在作文课上没说什么,可学生的作文效果却精彩得很。学生们的作文,有的说自己的风筝在天空足足飞了20多分钟,自豪之时它却不争气地掉了下来;有的写风筝飞高得最后只看见影子了,也许到其他星球做客去了,希望自己也能象它一样自由飞翔;也有的写风筝掉下来,和同学怎么抢着去捡,虽然摔了一跤,可依然开心;有的写自己的风筝放得很高,却不小心与别人的线绕在一起了,害得风筝掉了下来,伤心地哭了;有的讲风筝正放得高时,线不够了,真急人;还有的说看着看着,终于明白了远小近大的道理……这些充满着自己的思考、情感、态度和个性的写作,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作文。

其实,小学生的体验不会有多深,但他们的体验是实实在在属于个体生命的人性本真。所以我们不必要求他们写得有多深刻,而是让他们怎么体验的就怎么写,这样我们才可以看到学生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所谓“体验”。他们可以尽情流露自己的感受,为快乐而写,为自己而写,大胆地想,大胆地写,儿童语言便会在自由的喷发中发展、提高。

2、激发写作动机,走向目标完成。

所谓动机,指的是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具有激活、指向、调节和维持功能。小学作文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善于借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记叙、想象、应用、说明(包括简单的说理的作文)都可训练。既一如既往要求孩子写身边的生活,做到有真情实感,实事实说;还应该走出认识的盲区,满腔热情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写他们的“梦幻生活”。不论是写“真实的生活”,还是写“生活的真实”,中心都是写“真实”讲“真诚”,追求“真善美”。

我曾进行这样的一次习作训练:

师:这节课,我们说说令大家都怀念的童年。关于你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什么是你最想讲给大家听的?
     1
、“童年趣事”(一个“偷吃辣椒”的小故事引发学生更多关于自己天真无邪童年的有趣回忆。
)
    
师小结:我发现你们是那么天真、可爱。待会写下来也一定会是一段真实可爱的宝贵记忆的。

     2
、“童年游戏”(学生讲自己的自制或最得意的玩具,讲到兴致高涨时让学生随手摆弄几下。师也提供一组童年游戏组图,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游戏快乐童年。)
    
师小结:那一定永远是我们童年生活最痛快淋漓的一段美好记忆了!

     3
、师:我们知道,生活不会只有一种味道,童年也是如此。今天,在你们的回忆中,有没有一些给你生活带来不同于游戏与趣事,但同样让你怀念的事情呢?
    
教学心得:这可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回忆并讲述生活中最让你动情的事情,勾起每一个人心灵最温柔的一面。

     (
学生讲述了许多自己与朋友或小动物的感人故事。虽多是与小狗小猫,但这就是孩子们童年生活对友谊对感情最初的了解与体会啊!)
   
师小结:说了那么多,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我们的童年生活不仅有让我们可以畅快淋漓的游戏,还有那天真调皮的小趣事,同时,也一定会有更多值得我们回忆的感动的事情……现在,就请拿起你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下所有童年生活中最让你感兴趣、感动,或有所感触的事!写完之后,再给你的小作品拟一个新奇有趣、与众不同的题目吧
!
   
教学心得:此时学生已沉淀饱满的感情、迫不及待想要表达,写作动机已被充分激发。那么,不拘任何形式地鼓励学生写下自己最想写的,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习作水平。

3、广泛实践,走向创新。

“创新”指的是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学习范文、做语言操练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实际应用,决不能只在作文本上写家信、在试卷中发通知写启事,必须让小学生的作文尽一切可能,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在尽可能丰富的层面上得到实际应用和模拟应用。只有在充分的实践运用过程中,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写作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和全面素质。

例如:以《我的启老师》为题,在未受到教师提示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写作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当我在组织学生讨论“老师”这一概念的范围后,那么学生就会明白“老师”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时,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其思维通往一个广阔的天地。“启老师”的范围再不局限在“一年级老师”上了,幼儿园老师不是自己的启老师吗?父母不是自己的启老师吗?小伙伴、邻居的长辈们不也是自己的启老师吗?非人不可吗?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条小狗、一条蚯蚓……只要是它给我第一次深刻的启发的,难道就不能成为我的启老师吗?凡是给了自己某种启示的教育者均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如此一来,学生以往的实践积累被唤醒,创新思维已打开,选材、构思、表现形式也都可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4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1)             阅读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与“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中要学会做记号、加批注。阅读不能把理解作为主要目标,积累语言、学会读、写才是主要目标。

为了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老师可以组织“课前三分钟朗读”,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积累,又能促使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还可以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可以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如,有一天,一位同学在向另一位同学表达两事物之间的差别时,用了“差之毫厘,缪之千里”这个十分贴切的句子,同学很惊奇地问他是从哪儿学来的,他答:“是看课外书时积累的。”我从旁边经过,马上表扬了他,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从阅读中积累词汇,吸收营养,为“写”奠定基础。

(2)             观察

学习写作,要立足于生活,从观察起步。古人把听力强、耳朵灵叫“聪”,称视力好、有眼光为“明”。训练和开发观察能力,会使学生越来越“聪”,越来越“明”。教师可抓住学生喜好新奇、渴求新知的心理特点,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入手,教给学生抓住特征、讲求顺序、比较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随时留意、细心观察的习惯,使学生通过观察从生活中有效地获得鲜活的写作材料。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把两者相融就是观察生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

请看一个以观察实景为途径的素描课例:

“叮铃铃—”上课了。这是一堂五年级的作文课。只见一位女教师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同学说:“今天,我们继续进行‘动作素描’。我当‘演员’,‘演出’的内容是寻找钢笔准备点名。请你们仔细地观察我的每一个动作和神态,然后把这个动作片断写下来。”接着,教师两次逼真地表演了自己设计的动作。
  
“我的‘表演’都看清楚了吗?”
  “都看清楚了。”
  一问一答之后,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片沙沙的写字声。不到二十分钟,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表示自己已经写完。教师指定几位同学朗读了各自的作文。对同一过程,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富于想象。写法各异,琳琅满目。但相同的是:在认真观察基础上的作文,格外真切,言之有物,内容充实。

(3)             审美感受

所谓审美,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美的品鉴和领会。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而美感的起点就是感受。美感作为一种具体的感性活动,离不开感觉器官对对象的感受。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当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现象,新鲜的感受必然会带来情感的荡漾;有了真切的感受,学生写出的作品才能令读者感同身受。没有真切的审美感受,仅靠技巧闭门造车,或无病呻吟,是不能感动欣赏者的。

如:让学生以《祖国变化大》为题描写自己家的或自己家乡的变化,从而体现祖国的大变化。在写作之前,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各大景点、主要街道,让学生充分领略“家乡大变样”的风采,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作文中,学生们有的描写自己家由小屋搬进了装饰一新的高楼;有的描写家乡那条烂泥路,如今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有的描写新建成的人民公园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4)             思考

思考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思考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修改等都离不开思考,且都是在思考的直接指导下,推进写作的各个环节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善于分析综合、善于归纳演绎,富于联想和想象,并学会综合运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学会辨证思考,善用创造性思维,大胆创新。

如,指导学生写《美丽的公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过回忆,分析归纳学过的课文《颐和园》的写作特点:a.抓住事物特点用“总-分-总”的结构,用比喻、数字等手法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b.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c.过渡自然的特点。这样,学生先通过思考,以例文开启思路,可以找到“一个台阶”,“跳跳摘到桃”,再通过思考,进行写作就轻松自然了。

作文即做人。叶圣陶先生说:让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人在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⑾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教师应对作文教学的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放眼未来,立足改革,锐意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注释: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页。

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http://learn.vip.sina.com/jylt/jyxy00/131239.htm 占丽丽:《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http://www.ghedu.net/list.asp?id=1046 俸雒蓉:《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琐谈》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蒋孔阳等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蒋孔阳等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⑾石景章主编:《“走进新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文汇出版社20037月版,第81页。

参考书目:

1、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蒋孔阳等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国家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组编写:《国内外教育理论》,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年版。

5、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http://learn.vip.sina.com/jylt/jyxy00/131239.htm 占丽丽:《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7http://www.ghedu.net/list.asp?id=1046 俸雒蓉:《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琐谈》

8、石景章主编:《“走进新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文汇出版社2003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