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文中学写作—谈《参观人民大会堂》的教学
发布时间:2009/9/12 浏览次数:102
 

从范文中学写作

——谈《参观人民大会堂》的教学

霞涌中心小学    李彩梅

《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是按照参观的先后顺序记叙参观经过的文章。在记叙中,作者不但抓住了所观察事物的特点,而且交待清楚了这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教学时要抓住课文的特点,让学生从学习范文中学习写作。

一、  跟随作者行踪,学习按顺序写的方法。

《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作者参观时高兴的心情。第二自然段写了人民大会堂给人的总体印象——雄伟壮丽。第三自然段写在大会堂前的台阶上望见正门的样子——国徽和大理石的模样。第四自然段写进了大会堂正门以后见到的中央大厅的样子——天花板上的水晶玻璃大吊灯和大理石的地面。第五、六自然段写穿过大厅,走进大礼堂后见到的大礼堂的样子——大极了(座位多),天花板上无数盏电灯。第七自然段写从大礼堂出来,上楼参观背面的宴会厅,在宴会厅里见到的情景。第八自然段写参观几个会议厅时所见到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参观后的感受。教学中要让学生跟随作者参观时的行踪,理清层次,学习作者按照参观的先后顺序写了所看到的事物的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二、  抓住段落过渡,学习文章段的衔接过渡。

在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时,要抓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这种形式,很自然很巧妙地把一件事从头到尾紧密地衔接起来。

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在台阶上望见正门的样子,第四自然段开头就写“进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第五自然段开头写的是“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第七自然段开头又是“从大礼堂子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这样,很自然地把相邻段落之间的内容衔接起来了。读者对作者的参观角度及参观的事物也一目了然。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过渡和衔接,让学生通过学习范文,领悟作者写作时的安排,并把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

在学习了这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采用这种衔接过渡的方法也来写一篇参观或浏览的文章,大部分学生都能较熟练地运用了这种方法来写。例如一位同学在《浏览霞涌清泉寺》一文中的几段开头是这样写的:第二自然段的开头写道“进了大门,我们便走在一条平整宽阔的林荫道上”。第三自然段的开头是“走到林荫道的尽头,我们就来到了荷花池”。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是“从荷花池出来,我们又登上了去文峰塔的石阶”……看,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们就能运用自如。

三、  举例剖析段落,学习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要让学生在范文学习中,通过有关段落的剖析,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把文章内容写具体。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第五、六自然段,写了大礼堂的壮观景象。作者是怎样把大礼堂的特点写具体的呢?先写大礼堂的位置——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再写大礼堂大极了——楼上楼下共三层,能坐一万人;然后写大礼堂顶上的特点——天花板上有无数盏电灯,象满天繁星,中央一盏五角星大灯,光辉灿烂;最后写大礼堂的用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这样通过对范文有关段落逐层分析,使学生懂得怎样把文章内容写得更加具体。

如上面提到那位同学在《游霞涌清泉寺》一文中,是这样写荷花池的:池里的荷花大都开了,一片片荷叶像一个个绿色的大圆盘浮在水面,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骄傲地向游人展示她那美丽的身姿;有的还是花骨朵,像一支红色的火把。池里还有可爱的小鱼,成群地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有时还顽皮地窜出水面吐几个小泡泡。池中大石头上还蹲着一只胆小的乌龟,不知哪个淘气的小孩子往它旁边扔了一个小石子,它就不紧不慢地爬开,游到水里再也不上来了。

这位同学通过摹仿,抓住能表现荷花池景色特点的事物荷花、小鱼、乌龟来写,充满了童趣。

《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为学生学习写参观浏览的文章作出了最好的示范。